2006年9月13日,星期三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二版:实话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误用的“选举”与膨胀的“师道”
黄连

  选举当然是好形式。然而,如果被误用的话,因其享有民主的美名,它的不良后果也更为严重,这就犹如蟹有美味但食之不当就会腹泻一样。
  河北唐山市第31中学八年级二班班主任刘丽霞,为了“确认”学生王洋偷了40元钱,就误用了选举这一形式。当然,严格说来,她采用的并非民主选举——在给全班学生发“选票”时,她几乎是胁迫性地暗示学生:“我怀疑王洋当然有我的理由,我学过心理学,一看就知道是谁拿的。”结果,王洋高票“当选”为小偷。从那以后,王洋辍学了,整天“窝”在家里只做一件事:“一遍一遍地把自己的‘不幸遭遇’,贴到各大网站的论坛上”(9月8日《浙江法制报》)。
  刘班主任之所以要采取如此极端的手段,原来是她觉得自己的“师道尊严”被“冒犯”了。所谓的“冒犯”,无非是王父跑到她那儿要求拿出儿子偷窃的证据。这原本是很自然、很正常的反应,没有哪个父亲会默认儿子担上没有证据的罪名,然而这个班主任却无法容忍。
  我可以揣想,当时刘的心里一定是充满了“师道尊严”之类的“自尊心”。
  师道是应该获得尊严的。然而,师道之所以应该获得尊严,是因为“夫子循循然善诱人,博我以文,约我以礼”,即是因为老师具有高尚的品格和渊博的学识,能够以丰富的知识和文明的礼仪去“循循善诱”,这样才使学生和社会产生“仰之弥高,钻之弥坚”的敬仰和钦佩之情。
  可见,师道尊严来自于老师本身。如果老师本身品性不洁、腹笥不厚,那么,“师道”也就无法“尊严”起来。如果这个时候还斤斤计较于所谓的“师道”,就很可能过分地膨胀自己的“尊严”,既大可不必,又没有益处。
  现在毕竟不是封建时代,人与人之间,包括学生与老师之间,在人格上已是完全平等。学生固然不能轻薄老师,但老师也不必有“凛然不可侵犯”的架子,使学生在自己面前动辄得咎或噤若寒蝉。
  韩愈说:“师者,传道授业解惑者也。”孔子说:“君子怀德。”这两位古代哲学家和教育家,不仅把“传道”作为老师的首要职责,还强调老师应该以道德教化学生。对照这样的要求,我们不得不说,以“选举”来确认小偷确实背离了教师的传道和道德教化作用。
  当然,像刘班主任这样的误用“选举”,我相信是孤例。但是,即便全中国只有一例,我们也不能忽视,因为对王洋及其父母来说,一例所“殃及”的就是一生和一个家庭。更何况,潜藏着膨胀的“师道尊严”,并喜欢采用各种非“循循善诱”的手段来“对付”学生的,决不会只有一个。这是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——为孩子和未来,也为教育。